7月中旬以来月,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,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迅速发展。湖南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罕见的连续超40℃天气,旱情发展尤为迅猛。截止2022年8月22日,全省93个县(市、区)出现中度以上干旱,占全省面积的91.5%,40个县(市、区)出现重度气象干旱。灌区范围内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均出现问题。
为积极应对极端天气、指导灌区抗旱。湖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派遣3个水利科技小组前往旱情严重的怀化、永州、张家界、湘西州等地区调研。为掌握第一手前沿资料,科技小组前往水厂了解供水水源及保障情况、深入田间地头测土壤墒情、摸排水库山塘蓄水量、走访种粮大户了解旱情,尤其是深入尾灌区及天水田调研。调研发现,不同灌区规模受旱程度存在差异,受旱程度大型灌区<中型灌区<小型灌区,小型灌区及天水田受旱情况严重,局部达到重度干旱。
通过实测土壤墒情,水利科技小组科学研判农田受旱程度,提出了水稻生长阶段科学的灌溉模式;通过实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,分析灌区渠系输配水能力,提出了渠道清淤及应急保通方案。同时建议面对极端气候条件,灌区应坚持“先活水后死水、先下游后上游、先高地后平原、先塘坝后库水、先生活后生产、先地表后地下”的灌区水资源优化调度配置原则,尽可能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,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和粮食基本盘用水。主要做法有:
一是加强以抗旱为中心的农作物田间管理,加强分类指导,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,落实抗旱措施,及时在生产一线开展苗情、墒情监测,及时中耕、培土、追肥。
二是采用“薄浅湿晒”、“控灌中蓄”、“非充分灌溉”等节水灌溉措施,保证农作物关键需水期用水。
三是清淤保通、加强“山塘、水渠、河坝、泵站”等小型水利工程维护,提高水利工程“蓄、引、提、调”的保障能力。
四是通过人工降雨、雨水收集等加强水源调增能力。